天博试开放一周有余,医生志愿者韩荣庆开始了他的试讲生涯——每件国宝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2012-05-28

 

志愿者韩荣庆为参观者讲解


《万笏朝天图》
 

天津博物馆向社会试开放已经一周有余。昨天正值双休日,前来参观的人流不断,维护秩序、引导参观、讲解文物成为馆内必不可少的工作,天博的志愿者们也成了大忙人,韩荣庆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骨科医生,昨天,喜爱文物的他开始为观众试讲了。

  昨天上午10点,在二楼的“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中,韩荣庆正认真地为参观者讲解。“这是明代的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造型大而规整,堪称永乐青花瓷典范……”韩荣庆手中拿着讲解词,但他很少翻看,流利的讲解让参观者听得津津有味。

  韩荣庆是黄河医院骨科的副主医师,今年48岁,平时工作很忙,他只能抽歇班的时间来天博服务。“我很喜欢文化活动,因此就报名了天博志愿者,没想到真的被选上了。”据韩荣庆介绍,开馆前他们经过了很多环节的培训,并拿到了讲解词,二楼展厅的讲解词用A4纸打印了15页,一楼展厅的讲解词就更多了,他就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熟悉、背诵讲解词,讲解词中有一些生僻字,他就经常翻字典,校正读音。此外,韩荣庆还让妻子做观众,听他讲解,找出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为了讲解更生动,他还经常翻阅图书资料,向馆内的专家请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韩荣庆熟悉了“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中的多件镇馆之宝,他告诉记者,其实每件国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故事。 

  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乾隆亲自挑选,天下仅此一件

  在瓷器中,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可谓镇馆之宝,它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造型优美,小巧玲珑。瓶的腹部绘有一对雉鸡栖息于湖石之上,旁边伴有盛开的芍药,侧面有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诗头诗尾有红色的三方印:“春和”“翠铺”和“霞映”,底部写有楷书“乾隆年制”,是一件融合了诗、书、画、印的彩瓷艺术珍品。

  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晚期,盛行于雍正、乾隆年间,是引进西洋工艺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美的彩绘瓷器。珐琅彩瓷是唯一被特准在宫廷内烧制的瓷器。因是专供皇室使用的御用品,它的制作过程相当严格。首先在景德镇的御窑厂烧出几百件白瓷薄胎的瓶体,从中挑选几件造型完美,釉色洁白的素瓷胎送入宫中,剩余的要全部砸毁。经皇帝亲自选定纹饰后,再由宫廷御用画师加彩,随后入宫中的低温炉二次烧成。最后再将几件成品呈于皇帝亲自挑选,皇帝从中选出一件或两件精品,剩余的也要全部砸毁,砸毁的碎片就地掩埋,不准流散民间。这件玉壶春瓶在当时是由乾隆皇帝挑选出来的唯一一件精品,可谓天下无双,仅此一件。

  红山文化黄玉猪龙

  距今5500年,当时可能用来祈雨

  在玉器中,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黄玉猪龙可谓地位显赫。它为猪首龙身形,两耳高耸,巨目圆睁,双唇紧闭,风格古朴浑厚极具神韵,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红山”,在蒙语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在今天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所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木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把原来以夏为开端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很高,与良渚文化同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玉器有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等,红山文化的玉器已经出土近百件之多。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在文物界多被称为兽形玦,出土时通常发现于死者的耳部,做耳饰。而这件展品体型较大,由于当时人们认为猪和龙均属水神,因此它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用以祈雨的神灵崇拜物,它质色纯润,雕琢精细,不仅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也是同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周夔纹铜禁

  1927年陕西出土,辗转流落天津

  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器,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设宴时用来盛放酒器的器具。展厅中,西周的夔纹铜禁算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了。它呈长方体,面有三个椭圆形的孔,主要用于放置各类酒器,四侧各有成排的长方形孔,面及侧都装饰有夔纹。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一种神兽,是龙的九子之一。夔纹是盛行于商和西周的一种纹饰,常施于各种器皿的腰部以及足、口边上。

  这件铜禁的出土和流传经历曲折,1927年,盘踞在陕西凤翔的军阀党玉坤征集了当地各县民众上千人,在戴家湾地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大肆盗掘文物活动,挖掘出了上千件青铜器,其中铜禁共有三件,由于出土时有一件铜禁因踏坏变形而被扔掉,因此就只剩下两件,其中就包括这件夔纹铜禁。1928年,冯玉祥派宋哲元剿灭党玉坤,这件铜禁便落入宋哲元手中。到了1968年,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宋家找到了这件已经破损的铜禁,经文物工作者努力寻找,终在天津电解铜厂找到了遗失的残片,后经一年多的修复工作,这件铜禁终于完好如初。现存传世的西周时期铜禁仅有两件,另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而这一件是国内仅存的一件,十分珍贵。

  《万笏朝天图》

  体现乾隆南巡,曾被溥仪出售

  《万笏朝天图》宽56.3厘米,长1706.7厘米,描绘了以苏州的天平山为中心,乾隆南巡期间苏州居民万人空巷、夹道迎接的热烈场面。这幅画是一幅金碧山水画,先用石青、石绿色在绢素上点染,再用毛笔蘸金粉勾出轮廓,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在17米的长卷上,画家精心绘制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最大的人物只有2.5厘米高。如果细细观察会发现在画面中有一面杏黄旗,上面写着“万笏朝天”四个字,画中乾隆皇帝仅以一幅伞盖表现,也从侧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幅《万笏朝天图》还与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有关。北宋时期,范仲淹把他的先祖安葬在苏州天平山,后来朝廷把天平山赐给了范家,范氏后裔修建了纪念范仲淹的祠堂——高义园,并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苏州一带的名门望族。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慕名到高义园游览,并亲笔题写匾额。后来,范家请当地知名画家绘制了《万笏朝天图》,进京奉献给皇帝御览。乾隆非常喜爱这幅画,在上面钤盖了印章,藏于宫中。清末民初,末代皇帝溥仪在津居住期间,为维持小朝廷的日常开销,便将从皇宫中携带的书画在津出售,其中就包括了这幅珍贵的《万笏朝天图》,直到1958年才辗转入藏天津博物馆。
摘自城市快报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