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电台——穿越3000年的月食 商武丁 月有食卜骨

2020-12-18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甲骨片大字多、字口清晰、内容重要在全国可以排在前位。其中 月有食卜骨 是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极具代表性的甲骨。这片甲骨不仅用文字记录着殷商王朝的诸多历史信息,也见证着守护者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此甲骨的出让者,王襄收藏甲骨数量最多时可能达到了四五千片,且多有早期出土的大片、精品。王襄出生在天津城东的一个文物世家。他自幼喜欢小篆古书,对中国文字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兴趣。王襄这一生致力于文字的学术研究,博通金石考古,他与甲骨的缘分,还要从一位商人说起。


根据王襄先生的记述:“当发现之时,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上中拣之,不知其贵也。范贾售古器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广慧)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1898年)冬十月也。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甲骨之大者,字酬一金。孟氏与余皆困于力,未能博收。有全甲之上半,珍贵逾他品,闻售诸福山王文敏公。观范贾所携,知有龟甲兽骨二种。余藏有数骨,色变黑褐,质仍未朽,疑为象或驼骨。且由ト字上吉字知为三古占ト之物。至于殷世,犹未能知。清季出土日富,购求者鲜,共值大削。余时读书故京师,凡京津两地所過,尽以获得。汰其习见之文字,细屑之甲骨,最括存四千余品。”这便是甲骨最初被学术界发现、鉴定和收藏的的过程。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王襄家生计困难。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以大价钱出售给日本人,以解决生活之需。王襄先生不为所动,一口回绝,他不能容忍这些国宝流散到异邦。为保护辛勤搜集来的甲骨瑰宝,王襄历经艰难困苦,自始至终将其待在 身边,时时拿出欣赏,研究,没有失散,最终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王襄(1876.12.31--1965.1.31)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王襄将所藏 800 余片珍贵甲骨出让给国家,这批甲骨于 1956 年拨交给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的前身之一)。1965 年,王襄因肺炎病重逝世,其亲属遵从他的遗愿,将其书法、遗稿及收藏的文物 748 件捐给国家,分别入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图书馆和天津市文史研究馆。


这些珍贵文物不仅让这些瑰宝成为了天津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更传承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后世得以看到 3000 年前的景象。


月有食卜骨 照片及拓片


通过现有释文解析发现,这件甲骨正反两面都刻有卜辞。正面共进行了六次占卜,卜辞内容分别为 :


这里的“亡”是今日的“无”字含义。正面所刻卜辞释义为十天内并无灾祸。


这片甲骨反面共有7个字。在牛肩胛骨上刻了七个字,就是“旬壬申夕月有食”。记录了壬申日 傍晚发生的一次月食。“夏商周断代工程”里面负责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古天文方面的专家一起考证出来的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189年。这是也是世界上关于月食的最早的完整记录之一,也是研究商代天文现象的重要史料。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列为重要标本,是据以天文定年最确凿的材料。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