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天博丨2023年10月主题创意活动 开始招募!

2023-10-20

京剧发箍——10月22日上午(周日)9:30-11:30

原始陶器——10月22日下午(周日)13:30-15:30

点线扎染——10月29日(周日)9:30-11:30

活动费用:请咨询工作人员

活动人数:最低开班人数6人,20人满班

报名方式:天津博物馆宣教部 13502159815 郭老师 / 13512231826 刘老师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天津博物馆所有



京剧发箍


课程内容:

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中的生、旦、净、末、丑,表演时都离不开盔头。它既代表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又是戏剧表演的重要行头之一。它们与戏衣一样注重装饰,但其装饰的繁简,时有变化,各剧种之间也互有异同。据有经验的盔头艺人讲,传统的盔头,包括各种大小附件,约有 300 种。

为帝王、娘娘、贵妃在正式场合佩戴,如平顶冠、紫金冠、凤冠、如意冠等。

文官武将所佩戴的军盔,一般为正式场合或行军、战场上佩戴,如扎金盔、帅盔、夜奔盔(林冲专用)、木兰盔(木兰专用),旦角的老旦盔、七星额子、赛盔(昭君专用)。

头面是旦角头上各种化妆饰物的总称,说白了就是旦角演员头上戴的妆和首饰。旦角处理好头饰,可以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舞台形象。


课程目标:

a 根据展览了解中国戏曲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b 欣赏发饰鉴赏颜色搭配及样式

c 创作属于自己的京剧发箍


使用技法:

缠绕,大小数量对比及空间安排,色彩搭配



原始陶器


课程内容:

陶器的纹饰来自天文地理,形式尽显质朴神秘。首先,原始先民的艺术通常直白、粗犷、质朴、本能,当时的人们受限于生存条件,导致认知能力和视线范围狭窄,只能采用模仿自然的手法和简单直接的形式来反映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例如漩涡纹、花瓣纹、舞蹈纹,都源自当时的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的观察。

其二,原始人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水平比较落后,但在单纯与简约、变形与夸张、粗犷与率真的表达方式之间仍然能看出秩序感和均衡感。

其三,客观世界的制约并没有限制原始先民的思考。在不断寻求新发现、萌发创新热情之后,原始美术往往极富想象力,最终因传达信息断层使其又多了一股神秘意味。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因其内部的人面鱼纹而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气息。


课程目标:

a 根据展览了解陶器历史由来

b 鉴赏陶器纹样及含义,找寻规律

c 创作属于自己的专属陶器并制作背景板


使用技法:

点线面,排列组合,丙烯



点线扎染


课程内容:

扎染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发展到唐代,扎染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制品精巧,种类繁多。宋元时期制作技法更加娴熟,品种更加丰富,产量剧增。明清时期由于染料品种增多,使染色工艺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扎染的可创作范围。现今在我国云南、湖南、四川等地,扎染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手工艺术。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宋朝《资治通鉴音注》中记载——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之濒。古人所说的“缬”指的便是现在的扎染。在古代人们通常称之为扎缬、绞缬或染缬。

扎染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对于制作条件要求也不高,通常只需要针线即可。扎的含意即是用线绳之类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让其上色而达到防染目的。它是利用针、钱、板、塑料布等工具。将织物进行扎、缚、缀、缝、夹、包等,使之产生防染作用,染色后,折除线结,呈现图案的一种特殊的印染工艺。


课程目标:

a 根据展览了解摩梭文化并理解扎染原理

b 欣赏扎染样式找到美学规律

c 创作属于自己的专属扎染艺术品


使用技法:

缠绕,放射,排列,对比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