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天博蓝”志愿服务观众

2024-04-08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古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兼有农时节气与传统节日双重身份的日子,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岁华纪丽   天人合一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这万物复苏、秀丽春光的好时节,天博志愿者们特别在“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展厅进行了多场精彩的讲解活动,志愿者们用生动的话语,将文物与节气结合,向观众们讲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迁,带领观众们一起体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好时节,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百年天津  家国同构


微雨落清明,思念最绵长。清明,是气清景明的节气,也是扫墓祭祀的节日,也是抚今追昔、寻找精神之根的节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追忆逝去的亲人,感恩往日的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慎重追远”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于己,清明是缅怀、追思故人的情感出口;于家,清明是追溯源脉的寻根之行;于国,清明是缅怀英烈、追思历史的时刻。它标记着感恩与珍重、逝去与铭记、过去和未来。


在天博“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厅,游人如织,每一场讲解前,“天博蓝”志愿者们早早等候在展厅前恭候各方观众。讲解中,他们声情并茂的将天津“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介绍给大家,将近代天津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先驱城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创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第一辆有轨电车等“百个第一”讲述给大家,“天博蓝”不仅带领游客们铭记历史,感受天津历史的波澜,更带领大家体会了时代的脉动,认识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天津。



在“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展厅,“天博蓝”志愿者们为游客们讲解商周时期甲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百余件器物,其中的许多文物都与古代祭祀息息相关。他们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向观众展示中国早期文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恢宏气度,深深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学孩童全年龄段的观众们驻足聆听。




优质讲解·贴心服务


清明节假期,讲解志愿者为观众们奉献了多场讲解视听盛宴,54名志愿者累计讲解124场次,引导咨询各类服务10余场,接待观众4000余人次,服务时长达317小时。天博几个临展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为回应满怀热情的观众,“天博蓝”讲解志愿者开启“战斗模式”,假日期间每天志愿讲解场次都较平日大幅增加。展厅内讲解中,观众们都是簇拥着志愿者前行,“天博蓝”一腔热忱,只为给观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讲解服务!


人群中,一位81岁的耄耋老人分外显眼,老太太来自北京,这是她第二次来到天博参观,老人紧跟志愿讲解员,认真地聆听文物介绍,参观后,老太太风趣的说:我第一喜欢天津的早点,第二喜欢听天博志愿者的讲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博物馆中家看到的是文物、是历史,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天博的志愿者们用日复一日的耕耘和奉献,保护着珍贵的历史遗存。对他们来说,展厅里展示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文物,更重要的是要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让大家明白文物所承载的那一段历史,连接大众,打造知识图谱,让大众易于接受文化成果信息。“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在熙攘的人群中,也少不了【服务组】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除了路线指引、解答问询、维持秩序、社教服务等,“天博蓝”还为特殊人群提供参观服务,让关爱无处不在。他们用周到与仔细的服务欢迎各地的游客参观游览。




当观众们走进天津博物馆,“天博蓝”将陪伴您透过历史,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讲解触摸岁月真实的纹路,如同触发了一场古往今来的穿越之旅,了解了泱泱中华的底蕴,看到山海人间的深邃,体会跨越时光的浪漫。


星火成聚 点亮微光

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将以更饱满的热情

为文物代言 让历史发声

恭迎八方来客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