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 用珍藏丈量历史

2012-05-15


天津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的天津博物院,1950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馆

天津广智馆于1925年1月成立,1950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馆

2004年12月20日建成开放的天津博物馆
 

闲话不多说,让我们走进本市规模最大、藏品种类最为齐全的天津博物馆。

  说天津博物馆是本市文物精品的渊薮一点也不为过。即将搬入新馆的天津博物馆无论从藏品数量、藏品价值还是馆舍面积来说,在国内博物馆界都是名列前茅的,馆中有青铜器、玉器、瓷器、字画以及甲骨等珍贵文物达二十余万件,一级文物近千件,有许多是国内外仅存的孤品和珍品。

  根据已有报道显示,新馆将展出文物近5000件,是原馆展陈的两倍。其中一二级文物占比超过一半。

  编者按:

  天津,北倚幽燕,东临渤海,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交融、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较早的开埠城市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天津也是中国最早出现博物馆的城市之一,且文物收藏价值之高、数量之丰富也令他处望尘莫及。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而今年的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

  时机恰好值此博物馆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本报与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镇馆之宝天天看”,通过我们的报道,您会知道天津有哪些博物馆是规模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形式最有特点的、展品最有故事的……

    历经风雨洗礼 强强联合做大

  说起天津博物馆,首先要追溯到上世纪初由直隶省教育科、天津劝学所及省立各学校提供赞助经费,由严修先生的次子严智怡与华学涑(号石斧)、陆文郁(字辛农)等人具体筹办的天津博物院。

  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览会”开幕,标志着天津第一家由国人创办有近代意义的公办博物馆正式成立,1923年2月25日该馆对市民正式开放。在此前后,津门名绅林墨青先生受济南广智馆的启发,与严修先生等拟议在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内筹建天津广智馆,并于1925年正式开放。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是二十世纪初,由地方绅士参加城市管理的非官方机构,因此可以说天津广智馆是天津近代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博物馆事业也举步维艰,得不到发展。天津广智馆在陆辛农、李琴湘诸先生的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坚持开放到天津解放。而公办的天津博物院却不得不数次更名,1928年改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4年又改为河北博物院。日伪时期于1940年被迫改为天津特别市市立博物馆,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易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馆,直到天津解放。

  天津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馆,改为天津市立博物馆,1950年又改名为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馆;接管广智馆,改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馆;此外还接管了天津市立艺术馆和北疆博物院(1914年修建,是我国华北地区最早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

  市政府为集中力量办好博物馆事业,于1952年将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馆和第二博物馆合并,正式成立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同年10月又将天津市立艺术馆并入该馆。1955年3月在原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基础上建立的华北人民博览馆并入历史博物馆,1956年6月历史博物馆从南开区二纬路迁至河西区马场道335号(今工业展览馆)。1956年底,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艺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74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迁至河东区光华路4号,恢复原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建制。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则迁回解放北路77号原址,1995年又迁至和平区承德道12号(原天津市图书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为了适应新时期文博事业发展的需求和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天津市政府于2001年决定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建立天津博物馆。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

    众名士捐珍藏 力促“全民共赏”

  清末至民国,天津出现多位在全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物收藏和鉴赏大家,他们不惜倾注一生心血,致力于古物收藏,殚精竭虑地保护、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收藏家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人民政府的信赖,纷纷化私为公,慷慨捐献累累家珍。无私地把这些珍品捐给天津博物馆。

  王襄(1876—1965年),字纶阁,号符斋,又号簠室,天津人,著名古文字学家,1953年,担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王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通金石考古,尤精甲骨,是殷墟甲骨的最早发现者之一,也是著名的甲骨收藏家。1951年,王襄将所藏珍贵甲骨800余片出让给国家,包括著名的“商·月有蚀卜骨”。

  徐世章(1889-1954年),字端甫,又字叔子,号濠园,天津人,民国总统徐世昌之胞弟。曾留学比利时,历任京汉、津浦铁路局局长、币制局总裁等职。1922年离任回津,在投资房地产及公益事业的同时,竭尽精力、财力收藏文物,成为著名的文物收藏、鉴赏大家。1954年徐世章先生故去后,家属遵其遗愿,将其毕生积聚的古玉、法帖、古砚、字画、图书等2750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周叔弢(1891-1984年),原名明扬,后改名暹,字叔弢。著名爱国人士,闻名海内外的古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副市长等职。周叔弢的珍藏以善本书、古玺印、写经等著称。出于对祖国和国家文化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周先生将一批珍贵文物捐给天津博物馆,其中包括著名的“北宋·治平四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张叔诚(1898-1995年),名文孚,别名忍斋,直隶通县(今属北京)人。著名实业家、文物鉴藏大家。其收藏以历代书画、玉器最精。1981年、1986年、1987年张叔诚先生曾三次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国家,其中不乏国之瑰宝。如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等。

  张叔诚先生曾说:“为了让文物能永远保存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老祖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我决心把自己所藏的文物献给国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天津博物馆已接受一万余件个人藏品的无偿捐赠,由此,天津博物馆的藏品规模、质量以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以提升,捐赠者的崇高品格和思想境界令人敬仰。天津博物馆对这些藏品更是呵护备至,在永久保存、定期展示、学术研究、推广出版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工作,实现了捐献人“全民共赏”的美好愿望。

    多样宣教活动 搭建沟通桥梁

  据了解,天津博物馆拥有一支精通专业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科研人员队伍,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全部科研人员的60%以上,分别从事近代史、古书画、古文献、古器物方面的研究。天津博物馆还有专门从事文物摄影、计算机网络等学科研究的人员。

  在这些人的携手工作下,天津博物馆秉承“三贴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吸引各类观众走进博物馆。

  近年来,先后开展冬令营、夏令营、儿童活动角免费活动周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家长与学生的欢迎,社会反响强烈;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将中学历史课搬到展厅,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历史知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将展览、讲座送进社区、工厂、学校、乡村、部队,充分拉近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新闻媒体联合举办各种公益活动等,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天津博物馆的知名度,搭建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2006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摘自每日新报

微信
天津博物馆
天博TJM
微博
天津博物馆